瀏覽:責任編輯:火龍節能發布日期:2021-09-01
做電伴熱保溫套 我們是認真的
破解保溫難題無止境
解決隔熱困難無止境
服務熱工領域用戶無止境
……
一批批惡劣工況下的現場測量
一次次全面的技術對接
一場場全員參與的頭腦風暴
一個個 “保溫難題”得到解決
一件件高溫設備/閥門/管件穿上合體的電伴熱保溫套外衣
這就是我們的工作
這就是我們的日常
為用戶解決保溫問題,提供節能產品,解決漏熱難題,處理“別人處理不了”的保溫重點、保溫難點。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閥組、管件電伴熱保溫套測量現場2021年9月
自2006年起,火龍節能從事保溫套定制業務已經15年了,火龍保溫套一階段是固定式結構,真真是操作工人拿著耐火針線去現場包裹異型高溫區域后固定上,只關注達到隔熱效果,解決其它產品無法使用的一種操作方式;第二階段,開始關注可拆卸和美觀,盡量可以實現我們車間做好,現場輕松安裝,縮短安裝周期,為用戶提早開工節省時間;第三階段,碰到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就是單純用保溫套無法達到用戶的使用要求,技術想到了電加熱,可是邁出第一步真的很難。2018火龍節能保溫套事業部邁了電伴熱保溫套第一步,試制階段,從最簡單的開始,2019年一開始熟練制作電伴熱保溫套,2020年開始批量接電伴熱保溫套訂單,2021年已經在電伴熱保溫套的基礎上再次創新應用了。下面把照片貼給大家看看,歡迎新老用戶批評指正或給出建設性意見,感謝!也歡迎同行們借鑒吸收,火龍節能愿為工業節能盡一點微薄之力,希望更多的用戶用到更適合的產品。
可拆卸保溫套在市場上存在了十幾年,沒有國標,火龍節能技術一直想草擬一份標準,引領規范一下市場,奈何種類繁多,不易綜合考量,一一列出也不太適用。但是,火龍節能保溫套事業部從未放松對自己、對保溫套的要求,我們嚴控保溫套原材料質量,逐批檢驗原材料進場,定期抽檢原材料去第三方機構送檢。產品生產過程中做好半成品檢驗和成品檢驗。
在此也感謝所有保溫套用戶提供的精準技術對接!
做保溫套,我們是認真的!做電伴熱保溫套,我們是認真的!
可拆卸電伴熱保溫套簡介
火龍電伴熱保溫套是一種兼具加熱和保溫功能的柔性可拆卸定制產品,像衣服一樣可穿脫。管道/設備電伴熱保溫套的設置是為了保持被保溫物料溫度不超出可控范圍,主要起輔助加熱和保溫的作用,又稱“電加熱保溫套”。
火龍電伴熱保溫套是在火龍可拆卸保溫套內置一定功率的電加熱帶并配置溫控裝置的保溫方式。火龍可拆卸電伴熱保溫套可以各種形狀使用在您所需要的閥門、罐體、管道、設備上,是一種常見的可拆卸電伴熱保溫形式。
電伴熱保溫套產品特點:
1、伴熱管線介質溫度均勻,不會過熱,安全可靠。
2、間歇操作時,升溫啟動快速。
3、安裝及運行費用低,安裝維護簡便。
4、自動溫控,溫度穩定性好,便于自動化管理。
電伴熱保溫套應用領域:
電伴熱保溫套常應用于長距離輸送的原油管道、冷卻水管道防凍、LNG管道保冷、罐體加熱、反應釜恒溫保溫等。
火龍電伴熱保溫套出自火龍節能保溫套事業部,是濟南火龍熱陶瓷有限責任公司是專業從事工業保溫產品生產及工業保溫工程服務的事業部,設立于2006年3月8日,早期稱保溫包縫紉車間,后期因逐漸發展壯大,人員配備等問題,于2015年初從淄博生產基地整體搬遷到濟南市長清工業園區。火龍節能異形件定制加工中心為各行業高溫設備、管道等提供布、帶、繩、紗線等傳統保溫隔熱產品加工與新式可拆卸軟體保溫套等產品。
濟南火龍熱陶瓷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1551萬元,目前有員工180余人,其中包括防火保溫材料研發人員、工業保溫設計人員,保溫工程項目管理人員等。公司可提供服務主要包括傳統保溫產品供應及傳統保溫工程(玻璃鋼閥門套保溫、鋁皮外護保溫等)、新型可拆卸式軟體保溫產品供應及軟體保溫工程施工。
目前火龍節能工程范圍涉及火電行業(汽輪機保溫、燃機保溫、管線保溫、罐體設備保溫、閥門保溫);核電行業(常規導管線保溫、設備保溫);輪胎行業(硫化機系統保溫、蒸汽閥門管道保溫);城市熱力行業(管線保溫、閥門保溫、換熱器保溫);汽車行業(排氣管保溫、渦輪增壓器保溫);橡塑行業(注塑機保溫、擠出機保溫);石化行業(管線保溫、設備保溫);農藥化肥行業(反應釜保溫、排氣管保溫);鍋爐行業(罐體保溫、管道閥門保溫)等等高溫隔熱領域。
火龍工業保溫隔熱節能產品適應于各種工業場合,可滿足不同工況條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有十分優良的隔熱性能和節能效果,可為用戶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司可根據客戶提供的圖紙或安排人員現場測量尺寸進行標準或非標件隔熱套的設計生產、上門安裝等服務,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
火龍可拆卸保溫套、電伴熱保溫套定制加工咨詢/訂購請聯系火龍節能客服。
火龍節能保溫套事業部承接國內外耐火保溫套定制安裝服務,火龍隔熱保溫罩定制服務熱線:400-0531-696本文由火龍節能隔熱保溫套事業部編輯
保溫套官網www.duhaolipin.com
轉載請注明出處